立足基层实际 创新工作思路
市中区舜耕街道舜华社区
发布时间:2019-03-27 信息来源: 浏览量:17
近年来,市中区舜华社区综合党委根据辖区内离退休人员较多现状和社区工作实际,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凝聚,以建设“本色家园”为目标,以文化养老平台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离退休干部工作与社区工作共建共享,在构建融合式老干部工作格局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把握现状,精准发力,夯实离退休干部工作与社区融合发展基础。一是针对“三多一化”特点,主动吸纳老干部进社区。舜华社区内有省政协、省海河局等百余家省直单位宿舍,离退休老干部占社区人口近15%。机关单位多、老干部多、优势资源多和需求多元化的“三多一化”特点明显。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每位老同志做到单位清、底数清、需求清,主动对接,上门服务,为老干部融入社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针对“三高一少”特点,让老干部自觉融入社区。社区建有党建文化广场、养老服务中心、孔子学堂、红色讲堂等近3000平米活动平台,硬件设施条件高、基层党建水平高、民生服务实效高、优势资源利用少的“三高一少”特点突出。为有效利用资源,设立了“党建+老干部工作室”,实施“1+1+1”工作模式,即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一名党建社工,一名专业社工,有针对性开展老干部服务、优势资源整合协调工作,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了集政治引领、组织凝聚、文化养老和作用发挥为一体的“温馨家园”,带动了老同志融入社区、争当社区建设主人翁的积极性。三是突出“共建共享”,以点带面拓展老干部工作。积极推动离退休党支部与社区融合共建,社区综合党委与离退休党支部签订合作协议,最大化整合利用双方资源。支部党员走进社区,开展红色教育、文化养老、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活动;社区依托支部,在网格内建立党群服务站,实施“红色网格治理项目”,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搭建载体,创新思路,搭建离退休干部工作与社区融合发展载体。利用“契约化管理”“多元化引入”“项目化管理”“区域化统筹”等方法,搭建载体平台,推进融合发展。一是以契约管理形式搭建党建共同体平台。社区搭建党建共同体平台,以社区综合党委为核心,以契约管理形式吸纳省直机关单位走进社区,制定了《区域化党建共同体》章程、《区域化党建协商议事制度》。目前,已与中国孔子基金会、省市场监管局、山东慈善总会、省教育社、省教科院等十家省直单位签订契约。二是多元化引入搭建老干部精神生活平台。引入专业社工,培育发展老干部社团队伍。以政府购买形式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和专业社工机构承接服务项目,形成“1+1+x”即“老干部骨干+专业社工+志愿者”运作模式,发展了老年戏曲协会、太极健身队、书画协会等社团组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老干部提供多元化服务。开展“保姆式”服务,引进乐享爸妈、凤翮书屋、筑福加装电梯等专业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日常保健、旅游、老饭桌,上门理发、加装电梯等贴心服务。三以项目化管理形式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按照“居民点单、社区下单、老干部与社会组织接单”的方式,合理确立服务项目。成立“金点子顾问团”,定期召开项目对接会,由老干部和社会组织认领服务项目,已设立红色讲堂、新六艺、寒暑假托管班、阳光宝贝成长乐园等老干部专项服务项目26个。四是以区域化党建统领搭建红色载体平台。建立共享式老干部活动室、红色讲堂载体平台,打破单位、组织隶属关系界限,让老干部就近走进社区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的党员教育管理形式让老干部参与意识更强,社区党员与老干部在开展红色教育中关系更加紧密,组织融合度更高。
三、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提高离退休干部工作与社区融合发展成效。着力打造“院堂家乡云”五大板块,塑造“本色家园”党建品牌。院,即大院,让老干部老有所乐。搭建“乐和大院”,在社区内、网格里开展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增强大院归属感与凝聚力。每年中秋节老干部志愿社团在乐和大院举办“乐和大院家团宴”,与捷克等外国友人共度中秋,开展中外文化交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堂,即学堂,让老干部老有所学。建立开放式学堂,依托孔子学堂、科普大学、老年大学等载体开展文化娱乐、科学养生等课堂。开设书画、音乐、健身等多项课程,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家,即家园,让老干部老有所养。发挥社会力量,搭起助老服务架构,在楼宇建立邻里帮帮团,社工力量注入,开展“居家养老”、“老助老”等服务,形成良好的邻里帮扶氛围。乡,即乡情,让老干部老有所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寻根寻祖、绿色微公益等活动,让老干部在社区享受看的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家园。持续推进建设“健康生活、绿色共享”的生态家园。云,即云平台,让老干部老有所享。推动信息共享化,依托QQ、微信、APP等网络平台促进老干部的网上互动交流。